淺談城市內的氣溫監測與預報
淺談城市內的氣溫監測與預報
郭于庭
2022年10月
香港各區的天氣情況和變化常出現明顯分別,炎熱天氣觸發的局部地區驟雨和雷暴就是常見的例子。驟雨以外,氣溫亦有較大的區域差異,尤其是在夜間,市區的氣溫往往比郊區高,這現象我們稱為「熱島效應」,但大家又曾否感受過在市區更小範圍內的微氣候變化呢?舉例在2022年7月28日11時(圖一),位於油尖旺區的天文台總部氣象觀測坪和旺角城市氣象監測站竟錄得高達四度的溫差。而今年七月中至下旬本港持續晴朗酷熱,天文台總部及鄰近城市氣象監測站錄得的平均氣溫日循環也出現了明顯差異(圖二)。讓我們一起看看造成城市尺度氣溫差別的原因和定點天氣預報的挑戰吧!

圖一 (左)「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區域自動分區天氣預報」2022年7月28日11時的截圖。(右)天文台總部氣象觀測坪,以及旺角和天星碼頭的城市氣象監測站。

圖二 各站點在2022 年7月9 至 31 日的每小時平均氣溫時間序列。
香港市區人煙稠密、環境複雜多樣化。為進一步了解城市內的微氣候以作出更「貼地」的天氣信息服務,天文台近年在各區設置多個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城市氣象監測站,並在今年五月推出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城市尺度氣象觀測及自動預報給市民參考。有別於設置在草坪上的傳統氣象站(例如: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天文台總部的氣象觀測坪),城市氣象監測站處於非常接近城市建設及活動的位置(圖一(右))。城市氣象監測站的小型太陽輻射罩有助避免太陽直接照射、風雨和人為排放對溫度觀測的影響,但保護力及通風效能卻比溫度表栅或百葉箱低。因此,城市氣象監測站量度出來的氣溫更容易受周邊環境因素影響,當中包括:
1. 附近建築物的物料和密度

圖三 建築物的物料和密度對城市日夜氣溫變化的影響。
2. 附近的人類活動、城市綠化和調節空氣流通的因素

圖四 環境因素和人為活動對氣溫的影響。
透過了解構成城市內氣溫差異的因素,並分析城市氣象監測站所收集的數據,便有助發展城市尺度的定點天氣預測。天文台運用城市氣象監測站的觀測資料,加上多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數據,利用「後處理」技術以實時觀測數據驗證電腦模式過往表現,自動校正電腦模式對未來數小時以至數天的預測。不過,由於城市氣象監測站容易受周邊環境影響而錄得較大的氣溫波幅,要準確地預測較長時間的氣溫變化有一定的難度。現時,「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自動分區天氣預報」網站提供未來三天於各城市氣象監測站的逐小時氣溫及相對濕度預報。天文台將積極加強微氣候的觀測及預報,讓市民進一步掌握城市內更精細的天氣變化,希望有助計劃日常活動和評估城市高溫天氣對健康風險的影響。